上半年1类新药获批数量超去年全年,中国创新药发展驶入“快车道”
上半年我国1类新药获批数量超20个,数量超去年全年;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额快速攀升,接连拿下上亿美元大单;创新药研发管线比例居全球前列,收获期渐近……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不断传来喜讯,新药研发结出累累硕果。
该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药的研发?日前,首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举行的创新药研发与评价论坛上,企业代表、一线临床专家、学术界大咖齐聚一堂,共话行业未来。在这场脑力激荡中,加强源头创新,找准“中国药”研发新靶点成为业内共识。
国内创新药企加速“出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带来了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发生了44起,披露的交易总金额为275.5亿美元,是2021年的2倍;截至2022年底,我国创新药产品授权共145起,技术平台对外授权共69起。
陈凯先表示,初创新药公司通过海外授权和大药企合作研发并获得里程碑付款,既获得了支撑研发的现金流,同时也是对公司研发实力的证明。
创新药企加速“出海”的背后,是全球在研新药管线井喷式发展。拜耳医药大中华区研发负责人、副总裁张华介绍,当前全球新药产品管线超过6000个,在研新药数量相比2017年增长49%,新治疗模式管线年增长率达到20%。从趋势和特点来看,肿瘤、神经、抗感染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三大研发领域。
国产新药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全球创新药也在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据张华透露,2022年,全球范围内有64款新药获批上市,其中23%的全球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创新药临床试验活动也在同年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速度,与2019年相比增长8%。
打造“源创新药”成焦点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转型也被提上重要日程。
创新药研发正是亟须源头创新的典型领域。什么是医药人梦寐以求的原始创新?在陈凯先看来,原始创新包含新的治疗概念和策略、新的靶点和新机制、新的结构类型和技术、新的适应症等。“大力加强我国新药研究的原始创新,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辟新的赛道,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生物技术前沿的基础研究,不仅孕育着新药发现的突破口,也不断更新药物研究的理念和创造医药产业的新形势、新业态。”陈凯先表示,新药研究要密切关注基础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就,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才能掌握创新引领的主动权,逐步从模仿创新转向在一些方向上实现原始创新。
“为什么一款原始创新的新药难找?因为当下的药物研发更多是‘盯着药’而非‘盯着病’。”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采访中对记者坦言,目前我国基础研究转化整体比例较低,且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的“药物发现—企业转化”路径为主,临床角度极少参与药物研发,必须提升转化医学能力,促进新药研发的源头创新。
同质化研发竞争难题待解
国内创新药成果迭出的同时,众多药企也感受到空前激烈的竞争,尤其研发管线的同质化成为最大压力。“研发管线”通常是指药企一批正处在开发阶段的药物。
“我国部分在研项目明显过热。”陈凯先表示,对比中国和全球的在研靶点数据可以发现,国内热门靶点的集中度远高于全球,全球前十大创新药热门靶点的集中度为7.68%,而国内这一数值为19.38%。最拥挤的几个靶点如PD-1、EGFR、HER2等在研项目在全球同靶点项目中占比达到30%至50%。
鼓励“孤儿药”研发,是缓解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孤儿药”是指目标疾病患者少于20万或者目标疾病患者超出20万但研发经费无法在7年内收回成本的药物。国内创新药企加科思药业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在演讲中呼吁,应出台“中国版孤儿药法案”,对这类药提供税收优惠、加快上市注册程序等方面的优惠,破解难成药物靶点、开发难度大、研发成本高昂、药企开发积极性不高的困境。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袁璐 赵语涵